第一部分 易經入門(第五節)
◎ 八、《易經》的智慧
《繫辭傳》描寫《易經》時,提及那是「衰世」,天下大亂,所以要有「憂患」意識。人在戒惕之中,特別用心體察,由此得見人所未知之事。
原文說:「《易經》明白過去並且察知未來,進而探究現象的細微變化,闡發幽隱的內情。解釋時,以恰當的名稱分辨事物,用準確的言辭來下斷語,做到完備的程度。它所使用的名稱雖然有限,但是取材的類別卻很廣大。它的特色是:旨意深遠,語詞文雅,所說的話委婉而中肯,所說的事直率而含蓄。用這些來輔佐卦象,因而有助於百姓的行動,顯示喪失與獲得這兩種報應。」
百姓最看重的是報應,善有善報而惡有惡報,如此他們才願意繼續走在行善避惡的正途上。由此可見,《易經》的鑑往知來,是出於深刻瞭解人情世故,人對吉凶禍福的意願,以及未來變化的大致規律。對有志成為君子的人而言,這一切的關鍵是修德。六十四卦中,每一卦都有《大象傳》,「君子」一詞出現於五十三卦中,所談皆與個人如何修養德行有關。因此,在進一步學習占卦方法之前,必須先明白這一點。德行若是未能改善,即使獲得吉祥,又怎能珍惜與持久呢?
1.謹慎忠厚
《繫辭傳》選擇某些卦爻辭來加以發揮。所側重的都是做人處世的道理。
譬如,大過卦()的初六說:「用白色的茅草墊在底下,沒有災難。」接著孔子說:「就是把祭品擺放在地上也可以啊,底下還要墊一層茅草,這會有什麼災難呢?這是謹慎到了極點。茅草是一種微薄的東西,但是可以產生重大的作用。按照這種謹慎的方法去做事。就不會有什麼過失了。」
再如謙卦()的九三說:「有功勞而謙卑的君子,有好結果,吉祥。」接著是孔子說:「勞苦而不誇耀,有功績而不自認為有德,真是忠厚到了極點。這是說那些有功績依然謙下待人的人。德行要講求盛美,禮儀要講求恭敬,而謙卑正是使人恭敬以致保存自己地位的坦途。」
《繫辭傳》所謂的「子曰」,照字面意思是指「孔子說」,但是孔子是否真的說過這些話則仍有爭議。原則上,這些話既有智慧,又符合孔子教人修德的宗旨,因此我們至少可以視之為代表儒家立場,並且仔細聆聽而由之得到啟發。一個人謹慎而忠厚,凡事皆求問心無愧,當然是個坦蕩君子,又怎麼會不吉祥呢?
2.人生的正路
《易經‧說卦傳》主要是解說基本八卦的性質與象徵,其中有一段談到聖人作《易》的目的。原文說:「從前聖人創製《易經》,是要以它順應本性與命運的道理。因此,確立天的法則,稱之為陰與陽;確立地的法則,稱之為柔與剛;確立人的法則,稱之為仁與義。」
天是主動的創造力,以陰與陽為代表;地是被動的順承力,以柔與剛為象徵。人呢?就須靠「仁與義」來完成人生的應行之路了。在《繫辭傳》有一段相關的資料,原文是:「天地最大的功能是創生,聖人最大的寶物是地位。如何守住地位則說是仁德,如何聚集眾人則說是財物,因此,經理財物,導正言論,禁止百姓為非作歹,就說是義行。」
對百姓來說,聖人居於統治地位,必須展現仁德,並且使百姓在財物上不虞匱乏。至於義行,則是「理財正辭,禁民為非」,要引導百姓行善避惡。人生不是光為了活下去,還須明白活著有何目的。仁德與義行不只是聖人或政治領袖必備的條件,也是每一個人內心最深的願望。這是儒家人性向善論的立場,值得我們認真省思。離開了仁與義,人生難免陷於迷惑與失望中。
◎ 九、我對占卦的瞭解
依心理學家榮格(C.G.Jung)所說,占卦所根據的是「共時性原理」,亦即同時發生的事情之間,應該也有相互的關聯。為什麼你在此時此地想要占卦?為什麼你要問的正好是某個問題?這些看似偶然的狀況,其實可以用一句術語來描寫,就是「有意義的偶然」。我們認為「偶然」的事,並非真的偶然,而《易經》占卦正是要解開此一謎題。
譬如,我用一個十元銅板,正面代表陽爻,背面代表陰爻,然後向上拋擲六次,就得到「由下而上」的六爻,形成一個本卦。我再用一顆骰子一擲,看是幾點就代表哪一爻要變(由陽變陰,或由陰變陽),然後出現一個之卦(新成的卦)。這個變爻的爻辭就是我所佔問之事的答案。
這種方法實在太容易了,三分鐘就算出一件事。但是,正因為太容易而顯得有些草率,那麼你會接受它的結果嗎?大概不會。《繫辭傳》提及的占卦方法,必須使用五十根蓍草或籌策(竹片),然後按照規矩仔細運作,大概二十分鐘可以算出一卦,並且其中的變爻可能從一到六,代表世事難料。
占卦之事,寧拙勿巧。真誠為上,並且要保持客觀心境,因為最後決定吉凶的還是個人的智慧與德行。
1.占卦不是迷信
有一次我在一家直銷公司演講,聽眾三百多人。講完之後的討論中,一位年輕學員問說:「我去年算命,算到師卦,請教授幫忙解說。」
我隨手在白板上畫下師卦(),然後問他今年幾歲,他答二十九。我說:「師卦六爻是一陽五陰的格局,九二為主。你二十九歲,正在這個主爻的位置。這代表兩個意思,就是師卦象徵『眾』與『軍』,一方面你有很多下線支持你,事業相當順利;另一方面,你開始遇到強勁的對手,對你頗具威脅。」他聽了之後頻頻點頭稱是。
我的說法是根據師卦的卦象與卦爻辭,一點也不神秘。平常多研究這些,自然會明白其中道理;至於臨場解說,則須靠一些靈感。我不知道他是怎麼算到師卦的,因為從《易經》演變出來的占卦方法很多。不過,不論你怎麼佔,最後出現的都是一個具體的卦。
那麼,這位學員的下一步會怎麼發展?如果只看一個師卦,他到三十歲就有問題了,因為師卦六三頗為凶險。我只負責解說卦象,沒有辦法告訴他將來該怎麼辦。他若開始認真修德,調整價值觀,則吉凶再怎麼輪流轉,又何必太在意呢?《易經》不是迷信,因為它希望你瞭解自己的處境以及努力的方向。
2.占卦的原則
《荀子‧大略》說:「善為易者不佔。」意思是:真正精通《易經》的人不必依賴占卦,因為他熟知《易經》的變化規則,明白吉凶禍福在於人的慾望,並且所謂的吉凶禍福也是相伴相隨而生的。既然如此,不如認真修養德行。譬如,「無咎」(沒有災難)所要求的是「善補過」(善於補救自己的過錯)。知過能改,善莫大焉。
如果真要占卦,則須遵守「三不佔」的原則,就是:不誠不佔,不義不佔,不疑不佔。這其中的道理並不複雜。試問:心中缺乏誠意,自然不會相信占卦的結果,那麼又何必浪費時間去占卦?其次,「不義」是指缺乏正當性,亦即不是自己應該過問的事,譬如別人的隱私或遭遇等,這些當然不該占卦了。然後,有些事情早已確定無疑,並且合乎常理的發展,那麼占卦又是為了什麼?
據說孔子在魯國受到冷落時,曾經佔得「旅卦」(),顧名思義,自然是應該周遊列國了,火在山上,所以要順著時勢而知所進退。人生難道不是形同旅行嗎?孔子如果不曾十三年周遊各地,又如何檢驗他的學說與理想?因此,占卦並非為了取得某些世俗的利益,而是為了有效完成人生的目的。
◎ 十、為什麼要學習《易經》
我曾歸納自己學習《易經》的心得,可以約為三點:第一,不學一定不會;第二,學了不一定會;第三,學會終身受用。
第一,不學一定不會。《易經》與別的學問不同,它有自己的一套符號與術語。如果不先通過這一關,就永遠只能在門外徘徊。那麼,這一關很難闖過去嗎?未必。只要先花一個星期去認識這些符號與術語,並且用心記住朱熹所寫的《卦名次序歌》,就是將六十四卦依序熟讀成誦。其文如後:
「乾坤屯蒙需訟師,比小畜兮履泰否。同人大有謙豫隨,蠱臨觀兮噬嗑賁。剝復無妄大畜頤,大過坎離三十備。咸恆遁兮及大壯,晉與明夷家人睽。蹇解損益夬姤萃,升困井革鼎震繼。艮漸歸妹豐旅巽,兌渙節兮中孚至。小過既濟兼未濟,是為下經三十四。」
背會《卦名次序歌》之後,再根據《易經》的內容,一卦一卦仔細唸下去,並且要記住如何畫出每一卦。在學習畫卦時,口訣根據各卦在自然界的象徵,由上往下念,但是畫卦時一定要記得由下往上畫。這種看似相反的順序,需要花一點時間,習慣之後就會反應很快了。譬如,有人問我「謙卦」,我心中默念「地山謙」(),而筆下畫的是由下往上的六爻。一聽卦名就可以畫出來,就算過了第一關。
第二,學了不一定會。這是因為學習《易經》的兩大重點是:明白義理,以及使用象數來占卦。在明白義理方面,就是要釐清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辭與爻辭在說些什麼。這等於是:先寫下標準答案,再請你去找充分的理由。至今為止,可能還沒有人可以完全說清楚這些卦爻辭。能夠懂得八成以上的就算高手了。在解說時,所根據的象徵與原則不能太多,否則全書將失去統合性與連貫性。
另外,即使學會了用五十根籌策占卦的方法,事實上半小時就可以學會,但是真正的難題在於「如何解卦」。至今為止,還沒有一套普遍認可的解卦方法。我們介紹朱熹在《易學啟蒙》所說的解法,是因為較多人使用,並且準確度較高。在解卦時,有些狀況需要你拋開卦爻辭,直接由卦象的組合來領悟。這是因為伏羲畫卦時,尚未發明文字,我們又怎能完全受限於卦爻辭呢?如此一來,不是「學了不一定會」嗎?既然如此麻煩而又缺乏保證,那為何還要學習《易經》呢?理由在於下一點。
第三,學會終身受用。學會了《易經》的義理,就懂得如何做人處世。譬如,要居安思危,謙虛自處,損己利人,持盈保泰,等等。可以得到莫大的幫助。《繫辭傳》指出,占卦的啟示對人而言,是「無有師保,如臨父母」,意思是:當一個人年紀大些時(如四五十歲以上),已經沒有老師與保護者了,這時占卦就會像父母一樣,為他提供既善意又重要的啟示。父母年紀大了之後,未必可以告訴我們遇事如何抉擇,但他們的善意與愛心是完全可以肯定的。占卦既有這樣的心意,同時還有無比的智慧,正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心靈父母。我們敞開心扉,讓這樣的父母為我們指點迷津吧!
於是,在義理方面,我們明白人生最重要的自我修煉是:德行、能力、智慧。這三項修煉與時俱進,則將體認「天道無吉凶」,每一卦每一爻都是善意的提醒,就看我們如何反求諸己了。「日日是好日」,其實十分自然。
在象數方面,用之於重大抉擇上,占卦將「如響斯應」,或甚至「有求必應」,這個「應」不是讓人心想事成,而是讓人化解盲點與執著,過一種簡約而有效率的生活,以積極主動的精神,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。這時,不僅自助,還可助人。隨著年紀增長,我們成為前輩或老一輩,這時我們對家人與親友的價值也會水漲船高的。如此不是終身受用嗎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